首页> 新闻列表> 正文

为什么我们花的钱比国外多,却总是买着“减配车”?这几点很重要

作者:张健

日期:2020-03-17 10:24

阅读:7733

“减配”这个词语最近火遍了各大网络平台,一件曾经被曝光的汽车材料更换事件再度被搬了出来,又一次引发了无数消费者对于“减配”这种恶劣欺诈消费者行为的讨论,究竟这种行为是节省成本的合法行为还是区别对待的恶意欺诈,今天就全方位梳理一下这件事中众多被忽视的因果关系。

 1.jpg


首先,要理解“减配”的含义,像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有两种:一是国外版本车型有,而国内合资的车型没有;二是价格未发生改变的前提下,内部及外部配置却减少。

 

当然,这里边我们需要明白“减配”不等于降价车,一些车型在新款价格下降的前提下发生了配置缩水,这并不是严格意义的“减配”,而经常有朋友将其混淆,持有愤世嫉俗的心态对待各种减配事件。

 

为什么会出现“减配”?多数人认为这种看似很傻的问题不必深究,无疑就是厂家在节省成本,赚取更多利润。首先部分国际车型进入国内是需要合资生产的,1994年的《汽车产业政策》中规定,中方的代工厂商持股比例不低于50%,所以在利益分配上合资的中方企业也占有一定主动权。

 

所以,外国车企在输出产品核心技术和设计的原则下,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。恰恰就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合资关系,双方利益都需要保证,产品利润空间的上限便一步步刷新。

 

外资:“我出力多我拿大头”

中资:“我占50%股权,没我不行”

 

所以在不改变产品核心理念的大框架下,缩减消费者看不到的成本成为了众多厂家默许的做法,而常见的成本控制手法就是在汽车零部件的选择上。

 

尽管中方代工车企持有不低于50%的股权,但重大的事项的话语权依旧在外资车企。一句控制零部件成本的命令,合资中方企业就会在零部件供应的标准上做更多手脚。

 

一位合资汽车多年的供应商曾透露:某些合资的中方领导一再压榨零部件成本,某车型零部件减配后一年可减少400万支出,并以此为契机像外资领导邀功,大谈该品牌减配后的盈利效果,以便获得赏识。


0d354338093c46b09fff7199ebb24c96.jpeg

 

也有部分业内人士反馈,本身该国外品牌在生产上是有一套通用的零部件采购标准的,为的就是打造质量可靠的产品。但部分进入合资生产后,该标准在执行之后就遇到了很大的问题,其中包含的就有成本问题。

 

那么为什么成本会变高呢?首先,我国在汽车生产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人工价格便宜,这相对国外有很大的成本可缩减。但这没有成为消费者享受相同价格高配置的优势,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减配,主要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税收。

 

851531052636.jpg


相比国外,我国对于汽车产品的税收还是比较高的,在生产、销售、使用、回收等多个环节都要交税。在生产环节,企业就要缴纳17%的增值税和1%-40%不等的消费税,上市之后还要缴纳购置税。在美国发达国家,大部分州的对汽车企业的税收仅有5%-10%。

 

同款车为什么国外便宜又安全,国内又贵又减配?在价格方面,相同车型,国外版本确实要便宜。我们选取了某豪华品牌中型车,国外2020款入门车型需要54050美元,折合人民币大致为37.8万元,而且入门版就为2.0T 258马力的大功率发动机。


微信截图_20200316161354.png 


而国内入门版1.5T发动机版本官方指导价为42.98万,足足比国外贵了近5万元,动力还不尽相同。当然,国外版本的车型配置都相对较低,买车时需要选装较多的配置,但总结来看,相同车型就是国外的便宜。

 

对于减配所造成的安全问题,相比很多人都早有耳闻。美国在对于汽车安全问题上一直把控严格,胎压监测、ESP、安全气囊等最基础的安全配置必须标配,并针对强制召回不及时的情况进行高达千万美金的罚款,可以说对于质量及安全问题的处罚没有商量可言。

 

2.jpg


相对国外,国内对于车企安全配置的强制性依旧处于空白,许多低配车型连最基本的侧气囊都没有,没有一个长效的机制对于汽车产品进行监管,导致许多车企“有空子”可钻,并且对同一款车型在国外和国内搞起了“双标”,让无数消费者拿着血汗钱买到一辆“减配车”。

 

人与人相处最基本的就是信任,当我们购买一辆汽车时是对无数环节的人群建立了信任,设计师、生产线工人、4S店销售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诠释着该产品值得信任,但当我们发现这辆汽车产品背后隐藏的是欺诈、背叛、无耻,你和我便无法相处。最后衷心的希望所有汽车企业:不减配!

  • 点赞
  • 收藏
相关评论
查看更多
相关车系
相关推荐